上海交大复旦与浙大谁才是大学排名中的第三名(2)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其他四所高校,南京大学没有抓住此前合并高校的契机,只能“小而精”,不能“大而强”。 除了同城双星的问题外,还受到了东南大学的掣肘。 因此,
其他四所高校,南京大学没有抓住此前合并高校的契机,只能“小而精”,不能“大而强”。 除了同城双星的问题外,还受到了东南大学的掣肘。 因此,南大现在不仅无法与浙江复交,而且毫不逊色于偏科的人大和科技大,甚至诽谤“华五垫底”。
浙江和浙江三者中,各有优势。 虽然浙江综合实力领先,但区位优势再次向好。 在复交中,近年来复旦的发展不及上交。 这可能是惯性的,传统的文理大学和工科大学现在正在向综合大学转移,但工科大学的变革普遍成功(浙大和上缴,甚至清华是工科大学向综合大学转移成功的典型)。 一方面是因为工科大学资金雄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文科建设的门槛相对较低。
关于
复旦和浙大之间的对比嘛,浙大在二十年内迅速崛起,名望的升腾相对实力的激增,是存在滞后性的。70后和80后人群目前是社会中坚力量,在他们青少年时期,复旦正处于政策“输血式”扶持的黄金40年(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到90年代“高校合并潮”之前),而那时浙交都是被先后打压的,在公众视野中隐形了。这使70后和80后对复旦Top3的认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当然,此类事例也有例外。当年南开还曾有Top4的美誉呢,但后来因实力大幅跳水而跌落神坛。虽然现在都在传言复旦衰落,但我看其实力尚不太可能大幅跳水。)有鉴于此,复旦以往残存的名气目前还优胜于浙大,我估计,至少要再经过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90后或00后成为社会中坚之后,才会被超越。当然,不能小看上海的地域优势。虽然的金融中心早就转移到北京了,上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基础仍在,不可小觑的。不过,同城双星格局,使复旦受到了上交的压制,这也是问题。除上述因素之外,复旦好像也没啥能跟浙大相比的了。由此可见,如果说复旦拥有的是“过去”,那么浙交拥有的,则是“现在”和“未来”。因此,除北清之外,第三是浙大或者上海交大。当然,补充一下浙大的缺陷,也很明显,主要有两个:1、虽然整体规模完备实力超群(绝大多数学科都能在全国前十名以内),但能跻身全国前五的学科还较少。然而,观察数次学科评估,学科水平在极速上升,这个短板正在迅速补足;2、浙大的崛起特别受惠于浙江地方支持,四校合并时浙江最强的三个省属高校皆被取消,致使高招规模锐减,省内高校呈现"一超众弱"格局。受此影响,为保护浙江高分段考生的利益,浙大近年招生照顾浙江,浙生比例近40%,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数线。目前,这问题也在逐步好转,首先,浙江自古是人文繁盛之地,生源质量好,多招些浙江人,对整体生源水平影响不大。其次,双一流格局后,浙江的其它学校也在崛起(如宁波大学等),可以分流浙大的招生压力。综上所述,虽然浙大上述两个短板都在快速补足,但毕竟还需要时间。因此,固然我自己出身浙大,若现在让我评价浙交谁更适宜争三,虽两校实力大体相当,但我还是略微倾向于上海交大。补充一句:我真是很欣赏上交。院系调整之后,上交在上海只剩下船舶方面的专业。但是,上交竟然能够奋起逆袭,反而盖了复旦一头,太不容易了。其勃勃生机,令人赞叹!复旦和上交相比,复旦已显疲软但上交却在强势崛起。未来,这个趋势估计更甚。说句题外话:北清之间,清华建设人文社科学科建设得太好了,奋起直追,成效显著,令人赞叹。北大嘛,在建设工科方面并不出彩,但是在医科方面,做得又比清华好。目前,北大合并和吸收北医做得特别成功,但是清华没能成功合并协和,最近听说其有吸收首医的企图,但据说也失败了。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硕博连读是怎样的体验?
我们曾经采访过一批管院硕博连读的学生,问了他们一些问题,希望他们的这些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提问,你为什么选择了读博这种“人生hard模式”?
读博中最大的感(cao)受(dian)是什么?
关于
“读博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件事(微笑.jpg)
在读博的过程中,你进阶了吗?
Anyway,
我要成为一个对全宇宙都很有价值的人——
Step 7
最后一个问题:喜欢复旦管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