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们需要怎样的医院?复旦上医汇集全球
上世纪三十年代,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歌中写下这句话,一语道出疾病与医学进步的辩证关系。近百年后,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让全世界的人们陷入沉思,我们需要怎样的医院?我们的医学教育需要培养怎样的人才?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下设的年度特别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首度在滴水湖畔召开。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邀请下,来自四大洲的20余家顶尖医院的负责人齐聚一堂,跨越15个时区,在线上线下交流经验,碰撞思想。
他表示,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虽然医院在医疗服务上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但医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则与医学院紧密相连,尤其是在高端医疗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可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袁正宏告诉人民网上海频道:“建设健康中国,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
“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生们来中国,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研究,到医院进行交流和培训,这是我们建设全世界顶尖大学、顶尖医院的希冀。”袁正宏说道。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求,要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
在医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对话,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实际上怀揣着比以往更宏大、更长远的目标,并付诸实践,希望在应对新冠疫情共同挑战的同时,未来在推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以及守护人类健康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走出去'是我们中国医学发展数十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引进来'则是为了让我们国家的医疗水平在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进展。”袁正宏说道。
“以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建起一座医院的速度已经超乎人们想象,但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则是医生与护士人才数量和水平的不足。”
“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化,包括应用型、研究型和复合型人才等,并随着国家医疗水平的发展,不同层面的需求会发生变化。”袁正宏说道。
袁正宏介绍,附属医院走好科技创新之路,有一些重点内容值得关注。
最后,坚持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全方位推动学科资源整合和交叉协作,全面提升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
“十四五”开局之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提出深化“医学院—附属医院”紧密型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建设,以高水平重大临床研究成果、诊治关键技术和生物医药创新产品的突破与转化支撑带动医院整体发展,进一步推动附属医院实现研究型医院内涵式转型。
复旦上医主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医院院长论坛。
多年来,复旦上医及附属医院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也被誉为医学界的“黄埔军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医学大家、医学科学家和医学管理人才,应该说在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同时,对标世界一流水平还提升空间,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医院的交流合作。
其次,要利用国家级临床科研平台和重大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集群研究组织和全链整合能力,加快建成国内引领国际领先的医学卓越科技战略创新体系。
“病日新兮医日进,医日新兮病亦日进……”
“研究型医院内涵式转型”要经过哪些方面的努力?
在袁正宏看来,医院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大健康”概念。就是要关注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把传统观念中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院加快转变为整合医疗和健康促进结合的医院。
复旦上医学子。
袁正宏表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也是医学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较量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在中国,附属医院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紧密依靠科技创新的力量,驱动学科建设与发展,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推动前沿医学科技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进行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是公立医院、尤其是顶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